航母作为核心战斗单位,其人员管理与定位是舰队运营的重要环节。航母内部人员通常分为舰载机驾驶员、战术指挥员、维修工程师等职能角色,这些人员需要通过蓝图研究系统解锁对应模块后才能配置。人员定位与航母模块功能直接关联,例如搭载战机的模块需要配备飞行员,而综合武器平台则需要战术分析员。人员配置效率直接影响航母在战斗中的表现,因此需优先确保关键岗位的完整度。
人员寻找的核心途径是通过蓝图研究系统。在商城中购买技术档案后,需通过蓝图研究解锁对应模块,每个模块的研究树可能包含舰船蓝图、武器技术或人员技术值。研究过程中可能随机解锁特定职能人员,例如完成航空指挥系统研究后可获得舰载机指挥员。若需快速补充人员,可使用比邻星币加速研究进程,但需注意技术储备的消耗比例。人员技术值的高低决定了其在战斗中的属性加成,因此重复研究同一模块可提升人员等级。
航母人员的实战定位需结合舰队编队策略。战巡和航母因指挥值限制,通常不直接编入主力舰队,而是通过增援功能突破限制。但需注意增援会导致曲速航行失效,因此人员调配应在静止状态下完成。人员技能强化顺序建议优先选择冷却缩减和命中率提升,例如舰载机驾驶员优先加点返回冷却时间,而护航艇操作员则侧重伤害提升。人员属性与舰载装备的匹配度也需关注,例如防空系统人员需配备区域防空型舰载机。
航母人员在战斗中受损后,必须在基地船坞进行维修,预制模块无法在战场直接修复。建议在基地保留至少两个工程局,以便快速修复重伤人员。人员经验获取主要通过战斗和任务完成,中立1级据点可作为高效练兵场所,其护卫舰编队能提供稳定经验来源但不会造成严重战损。封锁任务虽能自动获取经验,但可能引发外交冲突,需谨慎选择执行区域。
人员协同效率取决于基地与前哨站的连接布局。矿区的等级虽不影响采集速度,但连接基地后能提升人员补给效率。建议三名玩家共享一个四级以下矿区,既能保障资源供给,又可降低人员调度的时间成本。工程舰与运输舰混编能优化人员物资运输效率,例如721运输舰可弥补小型工程舰仓储不足的问题。采矿平台虽能节省计划圈,但仅限同盟内部使用,需提前协调人员权限。
商城直接购买虽能快速获得高级人员,但需消耗实际货币。科研活动和主线任务提供的人员更注重属性平衡,适合中长期发展。无论采用何种方式,人员配置都应服务于舰队整体战略,过度追求单一职能人员可能导致战术短板。建议定期检查人员技术树,及时淘汰冗余岗位,将资源集中在核心战斗模块的人员培养上。